如何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3-11-15
  • 来源:李鹏飞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始社会,人类只是自然中的灵长类动物,他们并不如狮子、老虎凶猛,但他们从自然中逐渐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领域,但他们并不能左右自然,只会被自然生存环境优胜劣汰,因此他们懂得天地的无法抗拒。他们敬畏天地,创立图腾。原始时代是人类利用环境的蒙昧阶段,在这个时代,人与环境的关系特点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

      (二)奴隶制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继而进入奴隶制社会,人类智慧得到质的发展,此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已不再单单是畏惧、盲目崇拜,统治者开始利用天地的威能标榜自身,加固统治力量。此时生产力水平上,农林牧副渔发展迅速,自然资源得到初步的挖掘。

      (三)封建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封建社会:随着人类在农业领域的飞速发展,人类衣食住行得到较稳定的满足,此时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类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他们主动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现象并归纳总结、著书立作。此时因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因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很小。这个时代是人类改造环境的初级阶段,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初步的对抗,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初步的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应该说人类对自然的对立起源于这一时期过程中,人类在自然强大的力量面前所表现的无能为力。这时人类对自然的对立只是一种萌芽并产生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中,但这种对自然对立的萌芽却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极具影响力。在这个阶段,尽管人力的手段和技术限制,但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已经出现,主要表现在森林、草原的大面积破坏;气候变坏,部分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聚集,城镇的增多和增大,超量的生活废弃物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四)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入当代社会,人口爆炸,人类的存在已经威胁了其他物种的生存。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物,以其实践活动不断加深自然界的分化,使得天然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工自然,并且实践的这种作用越来越强、越来越明显。这种实践作用的突出表现就是导致了生态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环境问题的本源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错误认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二、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的摆布,成为自然的奴隶,人们用神话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统一的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的能动作用与低水平的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的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很重视实现的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的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的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的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的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的人与自然界的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的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解决之道

      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化推进的历史。从古代的自然统一时期,近现代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和当代社会倡导的协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被认识得越来越深刻,已早以不是过去简单的依赖或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享,协同发展的关系。那么,应该如何实现建立好这种关系呢?

      (一)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平等一员,而不应当以主人自居,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

      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很强的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要强化以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的道德实践的驱动力,要转变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仅靠转变观念、增强道德实践的驱动力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在宣传教育的同时,更需要以制度、法律等去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环境。我们党和国家在不断强化公民道德实践,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保护生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家强化宏观调控,依靠政策和制度的反作用,“倒逼”地方和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未来的发展过程“逼”入科学的轨道。所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以道德和法律规定为基础的生态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有效的保护措施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难免造成一些破坏,即使是科学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也无法做到零破坏。如果只是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而不注意有效保护自然,那么自然不断受到破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停滞,甚至走向崩溃。所以,需要保护自然,使破坏不超过自然可以承受的程度,并帮助自然尽快修复所遭到的人为破坏。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最终保护人类自身。现代社会人类保护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包括环境监测能力、生态平衡维护和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和重点区域原生态的保护能力、清洁生产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产生的一种新的物质力量,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功能扩展、完善和增强。保护自然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并认真付诸实践。

       四、结束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对生命进化不同方向的智慧选择。尽管现代人类进化从形式到内容还很不完善,但已经使我们意识到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变化过程不断发展的。人类在自身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并反思着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