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因为一个作家去喜欢一本书,有时却因为一本书而喜欢一个作家。这次因为《昨日的世界》而喜欢茨威格,从而又买了他的套系书。
本书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起先认为这会是一部很强的历史题材的书,读后却发现并不是,它的视角要更宽广,寓意要更深刻。前半部,文字轻盈欢快。对一战前的欧洲充满了热爱与自豪,他把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描述了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和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后半部,文字沉痛哀伤。描述了一战后及二战中的悲惨境况,他细腻到位的心迹与诉说,让人怜悯。让我再一次切实感受到了阅读的顶级体验,几乎值得全书划线。
茨威格是幸运的,他一生经历丰富,游走于欧洲大地,也走出了欧洲,寻求更广阔的视野。结识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英杰,他和罗曼·罗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遇和交谈多么心潮澎湃;他又是何其不幸,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那个时代下,作为一个作家、和平主义者,不能一味的散播失望情绪,更多的是肩负着把反思兑换成实际行动的崇高责任。他站的越高,看的越远,心中的悲痛也就越大。他没能坚持到二战结束,在写完这本书不久后便服毒自杀了。他也没能写出更为“完整”的“昨日”。但这不完整就像断臂的维纳斯,用令人惋惜的残缺造就了完整的意境,让每一个读者看到了永恒的价值。
最后书中写道: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这本书字字深情,是对残酷历史的记忆也是对世人深刻的警醒,这本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